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第一章的六題作業

一、什麼是有關環境方面的可持續的社會?

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物以及無機互相作用的區域。原本是可自行循環的,但人類破壞了平衡。當平衡被打亂,既有的東西被用光,來不及再生,就會造成生態危機。若自然能永續的循環,就能一直維持下去。

(1.)環境總括於這世界中所有的物質、能量。
(2.)生態學結合了自然科學、化學、地質學、政治學和人文科學的資訊和想法。
(3.)生態學是探討有機物、生物和所存的環境之間的關係(生物與大自然的聯繫)。
(4.)永續的觀念對環境維持的重要性。



二、一個永續的社會如何增加經濟收益?

(1.)改善經濟斷層。
在富有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存在很大的經濟斷層。
(2.)國內生產毛額(GDP):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一般為一年)內,所有生產產品和貨物的總值。
名目GDP算法:
1.生產面法:GDP=最終財貨+最終勞務。
2.所得面法(分配法):GDP=工資+地租+利息+利潤+間接稅淨額+折舊(國民所得+間接稅淨額+折舊)。
3.支出面法(最常見):(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這三個方法算出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實質GDP算法:本期GDP除以基期GDP再乘以100。
(3.)永續發展不僅要追求經濟發展,還要兼顧環境保護,並且要符合社會公義的原則。
(4.)不能因為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略長期永續的目標。
傳統的經濟成長代表國民生產毛額隨時間而增加的情形,反映出國家經濟活動的榮枯以及物質條件的貧富,但是,高度經濟成長所造成的破壞與污染,造成每況愈下的環境品質,違背了追求幸福的前提。除了要能讓現代人幸福,也要兼顧未來世代的幸福。

可行的具體行動:

1.調整產業結構:必須發展高科技、低耗能、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鼓勵環保科技產業與優質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
2.改革稅制:落實污染者付費的原則(polluterpaysprinciple,PPP),推動綠色租稅改革(greenfiscalreform),像是環境稅、碳稅或是水資源稅,以補助污染處理所需的成本或鼓勵污染者採用成本較小的必要措施來減少污染。
3.改變消費型態:由政府或具公信力的團體,經過嚴謹而客觀的認證過程而頒發「環保標章」的產品認可,以協助消費者選購對環境傷害較小的產品;此外,要使消費者意識到人對環境的責任感以及所消費的產品對環境的衝擊而決心採取「綠色消費」。



三、生態足跡如何影響地球?

(1.)了解生態的限制可以使我們的永續性策略更有效且更有價值。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計算為了支持一個人或國家的生活型態而對生態造成的影響,並將這生態影響以「所需消耗的土地面積」來表達。生態足跡概念涵蓋層面相當廣泛,可用來評估目前人類活動的永續性、建立共識及協助決策上......。
(2.)人們應該盡力減少對資源的消耗,以維持現在和未來資源的提供。
生態足跡的重點不在強調「有多糟」,而是探討人類持續依賴自然以及要怎麼做才能保障地球的容忍力,進而提供人類的生存。
(3.)我們可以藉由資源回收來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



四、什麼是污染,我們該怎麼做?

(1.)污染是指環境中任何會對人類和生物造成傷害的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
污染影響:
1.干擾維生系統。
2.危害生命財產。
3.製造妨害行為。
(2.)污染防治和污染清除解決辦法是都被需要的。
污染處理:
1.清除污染。
☆暫時減輕。
☆空間轉移。
☆處理成本高。
2.避免污染。



五、為什麼我們會產生環境的問題?

造成環境問題有五大原因:
(1.)人口成長。
(2.)資源浪費。
高消費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迷失:買更多東西會帶來滿足感和快樂。
(3.)貧窮,貧窮有很嚴重的環境和健康的影響。
1.定義:無法滿足基本需求(食物、飲用水、居住、健康、教育)。
2.貧窮造成死亡的原因:
☆營養不良
☆缺少衛生設施和乾淨用水
☆呼吸疾病
(4.)物價上揚。
(5.)對自然環境認知太少。


人口過度集中,密度過高,勢必導致住宅空間不足、環境污染、治安不良、公共設施不敷使用與土地利用不當等多層面的問題發生,這是人口所造成的壓力。若都市人口快速成長而各項都市計劃卻低於實際需求,公園綠地、道路、停車場、休憩場所等公共設施不足,將阻滯都市發展;而教育是改變每個人思想、行為、成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當教育資源無法提昇至人口成長速度或其資源分配不當將產生人口知識成效不如預期並影響人口品質。此外,人口成長伴隨而來的還有環保問題,比如、大量消費、大量生產、大量製造,富裕了民眾的生活,相對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或濫墾濫伐等亦嚴重破壞生態平衡與自然景觀,危害人體健康,就如同發展經濟,輕忽了環境健康的維護,其代價是工業污染與民生污染的增加,生活環境品質的下降,因此人口的成長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不但直接而明顯的危及身體健康與生存品質,同時自然態的失衡與自然景觀的嚴重破壞,更影響後代子孫的生存與發展,亦影響地球環境之永續發展。


解決方法:找出其中的取捨。
人類對於自然環境問題有不同的看法與解決之道,探討如何適當的關懷與重視,並履行我們保護自然環境的理論和尋求務實的作法。
☆星球環境管理(Planetary management worldview)
☆環境管理工作(stewardship worldview)
☆環境智慧(eworldview nvironmental wisdom)
☆強調個人的重要性
由上而下的草根行動,僅需要5%~10%的人數就可以改變社會、國家、全球。



六、永續的四個科學準則是什麼?

我們如何能持續的生活下去?

四個準則:
(1.)太陽能的使用。
(2.)生物的多樣性。
(3.)族群數量的控制。
(4.)營養循環。

如學者提出四個循環,其中一點要是少了個環節,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必然可想而知!在這個地球上,我們必須要重視防治環境問題以及控制人口不均問題,現在的地球已經負荷不了我們的於取於求。現在的人口需要六個地球才能提供。人口所需要的供給,若我們再不去重視環境、再去過度的獲取10年~20年,很快的,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地理翻譯(2-3.2)We Cannot Create or Destroy Matter

原文:

We can charge elements and compounds form one physical form to another,but we can never create or destroy any of the atoms involved in any physical charge. All we can do is rearrange the elements and compounds into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physical changes) or combinations (chemical charges) .These statements, based on many thousands of measurements, describe a scientific law known as the of matter: when a physical or chemical change occurs, no atoms are created or destroyed (Concept 2-3).

翻譯:

我們可以從物理學的方式改變元素到另一種化合物,但是我們不可以創造或毀壞在任何一個原子。我們可以做的是重新排列元素和化合物之間不同的空間結構(物理變化)或組合(化學變化)。 這說明建立在數以千計測量,物質守恆定律描述:當物理或化學變化發生時,原子沒有被創造也沒有被毀壞。

concept 2-3 When matter undergoes a physical or chemical change, no atoms are created or destroyed(the law of conserbation of matter).
concept 2-3 當物質經過一個物理或化學的轉換時,沒有原子被創造或被消滅(質量守恆定律)。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地理翻譯(2.0.(core case study)4+Figure2-1)

原文:
They built V-shaped concrete dams across the creeks at bottoms of several forest valley in the Hubbard Brook Experimental Forest in New Hampshire. The dams are anchored on impenetrable bedrock so all surface water leaving each forest valley had to flow across a dam, where scientists could measure its volume and dissolved nutrient content.
翻譯:
在新罕布什爾州,他們修建了V型混泥土水壩在哈布魯克實驗林里的幾個溪谷之中,大霸固定在岩床上,使所有離開森林的地表水流過了大壩,科學家可以藉此衡量養分的溶解量。

原文:
Figure2-1
Control field experiment to measure tje effects of deforestation on the loss of water and soil nutrients from a forest. V-notch dams were built into the impenetrable bedrock at the bottoms of several valleys (left) so that water and nutrients flowing from each valley could be collected and measured for volume and mineral content. Baseline data were collected on the forested valley (left) that acted as the control site. Then all the trees in one valley (the experimental site) were cut (right) and the flows of water and soil nutrients from this experimental valley were measured for three years.
翻譯:
圖2-1
控制區域水和土壤養分流失的實驗,以衡量砍伐森林的損失,V型缺口大霸被建造在幾個樹木根部難以貫穿的岩床上,使所有溶於水的養分和礦物質可以被收集和測量在森林溪谷擔任監測的實驗所收集的基準值,為所有樹木在溪谷〈實驗所〉測定三年溶水的養分流失的實驗性數值。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地理翻譯(1.1-3.4.4)

原文:
Each of these cultural changes gave us more energy and new technologies with which to alter an control more of the planet to meet our basic needs and increasing wants. They also allowed expansion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mostly because of increased food supplies and longer life spans.
翻譯:
文化發展帶給人類新的能源和科技。
新的能源和科技讓地球更能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及日漸成長的需求。
因為食物增產,人類的活得更久,所以人口得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