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期末考題

3-3( D )土壤分層何者為非(A)A層(B)B層(C)C層(D)D層
解說:土壤分層為O、A、B、C層

4-2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3-4重點大綱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以及其重要性?
(1.)生物多樣性
I.功能多樣性 ->能量和養分循環
II.生態多樣性 ->生態系統
III.遺傳多樣性 ->基因
IV.物種多樣性 ->種類

(2.)重要性
I.維持地球上的生命所必須 ->地球上的基因、物種、生態系統以及生態系統的程序都有生物多樣性的存在  
II.地球自然資本的關鍵部份
III.土壤 ->支持植物所需大部分的營養
提供生物居住空間
幫助淨化、儲存水
控制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3-4 science focus 中間段重點

發育良好的土壤剖面,大致可分為O、A、B、C四層。





O層→有機質層,可以分為O1層(殘落物)和O2層(腐殖質)。


A層→淋溶層,可以分為A1、A2和A3層。

A1層又名腐殖質混合層,有機物質豐富,呈深色。



A2層是真正的淋溶層,礦物受雨水溶解,帶到泥土下層,所以顏色較淺,養分不多。



A3層是轉換層或過渡層,是由A層過渡至B層的區域,性質近似A層多於B層。




B層→澱積層,是承受由A層淋溶下來的物質沉澱所形成的土層,亦可以分為B1、B2和B3層。

B1層亦是轉換層或過渡層,但性質近似B層多於A層。



B2層又名富集層或洗入層,為一最大的沉積帶,是A層淋溶而下的礦物積聚處。



B3層是由B層過渡至C層的區域,性質近似B層多於C層,稱為轉換層或過渡層。




C層→母質層或底土層,由岩石風化碎屑殘積物組成。它是土壤發育的母體,很大程度上保留母岩的特徵。C層以下是未經風化的堅硬岩層。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第二章的五題作業

2-1什麼是科學?

1.定義:探索自然如何運作,並預測可能發生的事
2.過程:觀察->問題->假說->檢驗假設->結果->有誤->新的假說->實驗->證實->結論->接受此假說->接受檢視及驗證
-->重製性:他人能按照實驗步驟做出實驗
3.限制:偏見、實驗時的誤差和道德倫理等問題



2-2什麼是物質?

1.定義:任何具有質量且佔有空間的都稱為物質
2.組成:原子由中子、質子和電子共同組成
->離子:指原子中多一個或少一個電子的
->分子: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藉由化學鍵把相同或不同的元素結合在一起
-->元素必須起化學變化才能構成化合物,過程中也許會吸收能量或是放出能量
3.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
->碳氫化合物、氯基碳氫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組成有機世界中各個生命,包括動物和植物
->只含碳、氫...等,有兩個碳原子以上構成的化合物我們稱它為「有機化合物」


2-3物質如何改變?

*定義:物質藉由能量的吸收和釋放,已改變自身的型態和性質

1.物理變化
->物質組成的原子、分子不變、排列也不變
-->物理變化的過程中,原有的分子並未分解,也沒有新的分子產生。只是分子間距離改變了。
--->例:冰塊融化成液態水時,水分子間位置由不能移動而變成可以在容器內移動,而且分子間距離改變了,但是水分子本身並沒有破壞
2.化學變化
->物質的組成改變原子數目不變、種類不變、排列改變
-->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原有的分子分解,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3.核變化:
(1.)核衰變:產生α、β粒子、γ射線
(2.)核分裂:用中子撞擊鈾-235原子核發生核分裂
->指由質量較重原子,主要是指鈾,分裂成質量較輕原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用中子撞擊較重的大原子,分裂成兩個較輕的原子,又同時放出數個中子,然後中子在去撞其他的原子。這個連續反應就是核分裂。核電廠的能源就是來自於此
(3.)核融合:將較輕的原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
->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或氚,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並伴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太陽就是這樣發光的

*物質不滅定律:不管如何變化或持續多久,原子在重組後不會生成或消失,會一直循環下去



2-4什麼是能量以及它如何改變形式?

1.它使物體運動和工作,或是轉變為熱量。
->位能:物體因所在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能量,此隨著物體位置改變而改變的能量稱之為位能
->動能:物體因運動(有速度)而具有的能量,此能量稱之為動能。無運動,無動能
->熱能:能量轉換時必會造成熱能
2.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不滅定律):能量從一個轉換成另一個時,能量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憑空出現
3.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守恆定律):能量從一個轉換成另一個時,反應前後的總能量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2-5我們如何永續的利用物質的能量?

1.重複利用減少資源消耗
->如減少消耗自然資源,尤其是減少使用非再生能源。
->
2.分類回收資源再利用
->如把垃圾減量再利用
3.清除污染
->如設立法規使工廠能把污染物經處理後再排放
4.避免污染多多搭乘大眾運輸
->如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空氣污染
5.節約能源
-> 如隨手關電源避免不要的浪費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第一章的六題作業

一、什麼是有關環境方面的可持續的社會?

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物以及無機互相作用的區域。原本是可自行循環的,但人類破壞了平衡。當平衡被打亂,既有的東西被用光,來不及再生,就會造成生態危機。若自然能永續的循環,就能一直維持下去。

(1.)環境總括於這世界中所有的物質、能量。
(2.)生態學結合了自然科學、化學、地質學、政治學和人文科學的資訊和想法。
(3.)生態學是探討有機物、生物和所存的環境之間的關係(生物與大自然的聯繫)。
(4.)永續的觀念對環境維持的重要性。



二、一個永續的社會如何增加經濟收益?

(1.)改善經濟斷層。
在富有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存在很大的經濟斷層。
(2.)國內生產毛額(GDP):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一般為一年)內,所有生產產品和貨物的總值。
名目GDP算法:
1.生產面法:GDP=最終財貨+最終勞務。
2.所得面法(分配法):GDP=工資+地租+利息+利潤+間接稅淨額+折舊(國民所得+間接稅淨額+折舊)。
3.支出面法(最常見):(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這三個方法算出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實質GDP算法:本期GDP除以基期GDP再乘以100。
(3.)永續發展不僅要追求經濟發展,還要兼顧環境保護,並且要符合社會公義的原則。
(4.)不能因為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略長期永續的目標。
傳統的經濟成長代表國民生產毛額隨時間而增加的情形,反映出國家經濟活動的榮枯以及物質條件的貧富,但是,高度經濟成長所造成的破壞與污染,造成每況愈下的環境品質,違背了追求幸福的前提。除了要能讓現代人幸福,也要兼顧未來世代的幸福。

可行的具體行動:

1.調整產業結構:必須發展高科技、低耗能、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鼓勵環保科技產業與優質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
2.改革稅制:落實污染者付費的原則(polluterpaysprinciple,PPP),推動綠色租稅改革(greenfiscalreform),像是環境稅、碳稅或是水資源稅,以補助污染處理所需的成本或鼓勵污染者採用成本較小的必要措施來減少污染。
3.改變消費型態:由政府或具公信力的團體,經過嚴謹而客觀的認證過程而頒發「環保標章」的產品認可,以協助消費者選購對環境傷害較小的產品;此外,要使消費者意識到人對環境的責任感以及所消費的產品對環境的衝擊而決心採取「綠色消費」。



三、生態足跡如何影響地球?

(1.)了解生態的限制可以使我們的永續性策略更有效且更有價值。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計算為了支持一個人或國家的生活型態而對生態造成的影響,並將這生態影響以「所需消耗的土地面積」來表達。生態足跡概念涵蓋層面相當廣泛,可用來評估目前人類活動的永續性、建立共識及協助決策上......。
(2.)人們應該盡力減少對資源的消耗,以維持現在和未來資源的提供。
生態足跡的重點不在強調「有多糟」,而是探討人類持續依賴自然以及要怎麼做才能保障地球的容忍力,進而提供人類的生存。
(3.)我們可以藉由資源回收來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



四、什麼是污染,我們該怎麼做?

(1.)污染是指環境中任何會對人類和生物造成傷害的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
污染影響:
1.干擾維生系統。
2.危害生命財產。
3.製造妨害行為。
(2.)污染防治和污染清除解決辦法是都被需要的。
污染處理:
1.清除污染。
☆暫時減輕。
☆空間轉移。
☆處理成本高。
2.避免污染。



五、為什麼我們會產生環境的問題?

造成環境問題有五大原因:
(1.)人口成長。
(2.)資源浪費。
高消費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迷失:買更多東西會帶來滿足感和快樂。
(3.)貧窮,貧窮有很嚴重的環境和健康的影響。
1.定義:無法滿足基本需求(食物、飲用水、居住、健康、教育)。
2.貧窮造成死亡的原因:
☆營養不良
☆缺少衛生設施和乾淨用水
☆呼吸疾病
(4.)物價上揚。
(5.)對自然環境認知太少。


人口過度集中,密度過高,勢必導致住宅空間不足、環境污染、治安不良、公共設施不敷使用與土地利用不當等多層面的問題發生,這是人口所造成的壓力。若都市人口快速成長而各項都市計劃卻低於實際需求,公園綠地、道路、停車場、休憩場所等公共設施不足,將阻滯都市發展;而教育是改變每個人思想、行為、成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當教育資源無法提昇至人口成長速度或其資源分配不當將產生人口知識成效不如預期並影響人口品質。此外,人口成長伴隨而來的還有環保問題,比如、大量消費、大量生產、大量製造,富裕了民眾的生活,相對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或濫墾濫伐等亦嚴重破壞生態平衡與自然景觀,危害人體健康,就如同發展經濟,輕忽了環境健康的維護,其代價是工業污染與民生污染的增加,生活環境品質的下降,因此人口的成長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不但直接而明顯的危及身體健康與生存品質,同時自然態的失衡與自然景觀的嚴重破壞,更影響後代子孫的生存與發展,亦影響地球環境之永續發展。


解決方法:找出其中的取捨。
人類對於自然環境問題有不同的看法與解決之道,探討如何適當的關懷與重視,並履行我們保護自然環境的理論和尋求務實的作法。
☆星球環境管理(Planetary management worldview)
☆環境管理工作(stewardship worldview)
☆環境智慧(eworldview nvironmental wisdom)
☆強調個人的重要性
由上而下的草根行動,僅需要5%~10%的人數就可以改變社會、國家、全球。



六、永續的四個科學準則是什麼?

我們如何能持續的生活下去?

四個準則:
(1.)太陽能的使用。
(2.)生物的多樣性。
(3.)族群數量的控制。
(4.)營養循環。

如學者提出四個循環,其中一點要是少了個環節,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必然可想而知!在這個地球上,我們必須要重視防治環境問題以及控制人口不均問題,現在的地球已經負荷不了我們的於取於求。現在的人口需要六個地球才能提供。人口所需要的供給,若我們再不去重視環境、再去過度的獲取10年~20年,很快的,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